其他
帝国时代 — 康居之战后的汉匈恩怨
在地缘的技术条件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,历史看起来就是一次次轮回。在西汉帝国建立之初,似曾相识的情况也同样在此发生。那时试图依附匈奴图谋自立的,就是那位也叫“韩信”的“韩王信”了。不过地缘关系类似,但结局却是不同。刘邦在击败韩王信之后,旋即在大同盆地陷入了“白登之围”。鼎盛时期的匈奴帝国,让汉帝国又花了一甲子的时间,才有机会开始着手解决北方边患。 相比之下,刘秀和他的子孙,面临的局面就要好的多了。西汉帝国对匈奴的连续打击,不仅留下一笔巨大的政治遗产(人心思汉,包括匈奴也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南下)让他得以有机会重组汉帝国,更让匈奴帝国就此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。 在汉帝国重新控制长城防线之后不久,在天灾人祸的助力下(遭受天灾的同时,还遭受乌桓等国的攻击),匈奴又一次陷入了内乱。而这一次内乱的直接后果,就是呼韩邪单于的一个孙子(时为日逐王)率部南下,希望仿效他的祖父,依靠汉帝国的力量重返漠北。为了显示自己与归附汉朝的决心,这位单于甚至直接继承了“呼韩邪单于”的称号。 既然有前例可循,汉庭自然不会反对这位小“呼韩邪单于”留在阴北草原休养生息了。不过这一次,漠北匈奴的控制者,却并没有如郅支单于那样,“战略性”的西迁。有鉴于此,匈奴帝国开始进入了南、北分立时代。而与归附自己的南匈奴联合,进攻身在漠北的北匈奴,也成为了东汉帝国的首要任务。 有了南匈奴的加盟,只据有漠北草原(最重要的是,没法从农耕区获得补给了)的北匈奴,基本上没有翻盘的机会。更重要的是,北匈奴所面临的新挑战(汉朝之外),并不仅仅是来自漠南草原的兄弟部落。当年被匈奴所攻灭的东胡系游牧民族,也开始了战略反攻。除了一般盘据于燕北草原的乌桓人以外,一直在大兴安岭北部蛰伏的鲜卑人,也开始进入匈奴左翼,试图从崩溃的匈奴帝国身上分一杯羹。 在多重打击之下,北匈奴的崩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。仅仅是在公元83年至85年,先后就有七十三批匈奴人,从漠北南下附汉。公元91年,在苦撑43年之后,北匈奴终于重复当年郅至单于的选择,向西跨越阿尔泰山,开始尝试建立“西匈奴”了。 如果这又是匈奴内部的一次轮回的话,接下来南匈奴应该回到漠北,重建匈奴帝国了。然而这一次,情况又略有不同。因为抢先一步填补空间的,是从肯特山之东发起攻击的鲜卑人(留在漠北的匈奴人,都融入鲜卑部了)。也就是说,在北匈奴迁入准噶尔盆地及其以西地区后,整个蒙古草原的地缘格局,变成了南匈奴与鲜卑,南北分立的格局。 从东汉帝国的角度来看,这种格局未尝也不是一件好事,毕竟让草原由两个不同部族控制,更符合分而治之的原则。有了鲜卑人在漠北,南匈奴也就只剩下依附汉帝国这条路了。为了进一步控制这些匈奴人,他们后来甚至被允许进入长城以南地区。对于汉帝国来说,有了南匈奴取代长城护卫北方边境,固然是一件省力的事,但这也对中央之国内部,造成了巨大的地缘风险。至于风险是什么,相信已经不用我多说了。 现下,我们更关心的是退入准噶尔盆地的“北匈奴”,又去往何方。从地缘结构上看,如果他们真想重建匈奴帝国的话,就必须南下吃掉乌孙、控制西域,就象郅支单于当年所尝试的那样。然而由于汉帝国的存在,这一尝试依旧未能获得成功。公元119年、124年、126年、137年、151年,汉匈双方围绕着巴里坤山南北,在巴里坤草原和哈密盆地,前后进行了五次战役。最终,即无法吞并乌孙,又无力渗透西域的匈奴人,选择再一次西迁。 以地缘结构来看,匈奴人再一次西迁的方向,只能是康居人的领地的。唯一不能确定的是,这两支有共同敌人(乌孙)的游牧民族,是否又一次把联盟的基地,设立在了乌孙之南。由于在后来的历史中,中央之国内部开始陷入内乱,并最终因为游牧民族的渗入,陷入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内乱状态。因此天山南北,再次发生些什么,已经不是中原史家所能够关注到的了。 我们能够确认的是,不管你叫这支西迁的匈奴人叫“北匈奴”还是“西匈奴”,他们从此之后与中央之国再无交集。公元五世纪中叶,一直明显来自亚洲草原的黄种游牧部落,在征服南俄草原之后,开始攻击分裂之后的东、西罗马帝国。。 在对照中央之国的历史之后,这股被西方人称为“匈人”的亚洲游牧势力,与西迁之后的匈奴人对上了号。如果这一切都是事实的话,那么北匈奴在脱离与汉帝国的接触之后,花了三百年的时间向西渗透。以地缘逻辑来看,在这一过程中,康居人在哈萨克丘陵一带的领地,以及阿兰人所占据的南俄草原,都曾经被匈奴人所统治过。 不管最终攻击东、西罗马帝国的阿提拉,是不是匈奴人的直系后裔,都意味着公元五世纪中叶,在东亚大陆处于因游牧入侵,所引发的大分裂时代时(南北朝),欧亚大陆的另一端,也被迫开始接受来自亚洲草原力量的影响了。在此之前, “世界岛”的另一端,以罗马帝国为最终表现形式的欧洲文明,也已经依托地中海文明圈,独立的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体系。 鉴于现代文明体系,是由欧洲人所开创的,所以长期以来地中海文明圈,被理所当然的被视为人类文明正源(华夏文明及其它文明,就被视为旁支了)。所谓“世界史”也被看作欧洲史,及欧洲史的延伸。当然,作为华夏文明继承者的我们,有足够的理由从大历史的角度反驳这一观点,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中央之国对现代文明体系的贡献。不过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,在大致了解亚洲地缘结构之后,我们接下来还是很有必要把视线投向欧洲了。